导语:
台州大陈岛作为一个独特的岛屿,不仅风光秀丽,拥有中国第二批传统古村落之一的大小浦村,同时它还是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次大撤退的地点,保留有大量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一江山战役的战争遗址,岛上还承载着独树一帜的垦荒精神。基于上述的种种,屿风历史文化考察团将浙江台州大陈岛作为此次暑期实践的地点。
团队成员包括以陆雩霞同学为队长,谭沁慈、梁宝晴、钱赛芸、黄佳鑫、黄浩凯六名队员。于2020年7月23号—2020年7月27号在大陈岛进行为期四天的实地考察。我们通过拍摄宣传视频、采访相关人员、撰写有关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公众介绍大陈岛的实际情况、普及垦荒精神的内在含义、讲解大小浦村的现状。我们试图先从红色文化方面着手,就台州大陈岛的特色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并通过岛上现有的文化遗址进行专项调研,如搜集历史文化信息,发掘历史事件等。除了对相关岛上负责人、原住居民、游客等进行深入采访以外,为了进一步宣传大陈岛红色历史文化的工作,我们还将通过摄影短片的方式展现一方水土的地域风情。
路线规划与实施:
我们在前期就做足了功课,除了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献,准备必需的设备,小组成员还数次召开电话会议密切关注大陈岛的各方面信息。
2020年7月23日晚,小组成员于台州市椒江区集合,当晚我们举行了全体会议,安排了翌日的行程、重新强调了注意事项及实践目标和途径,并将具体工作落实在了每位成员身上。
2020年7月24日,我们于上午十时登上大陈岛,在安置好行李之后,我们首先去参观了胡耀邦总书记的雕像。胡耀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而大陈岛,就是在胡耀邦总书记的号召下才从小小的渔村,发展到现在的繁华景象。1956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了“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1985年12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更是亲自登上大陈岛看望了老垦荒队员。2006 年 8 月29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大陈岛考察,在看望老垦荒队员时,习近平同志特地提到胡耀邦同志担任团中央书记期间倡导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和阐述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并作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指示。
2010年4月、2016年5月,习近平先后分别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和他们的后代回信,强调大陈岛垦荒精神很可贵,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顺着码头入岛,所到之处的巨大变化,无声回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
(图为胡耀邦总书记的雕像)
自胡耀邦总书记的雕像一路向东,我们还看到了许多维修工人顶着烈日,在正午的高温下修缮被台风利奇马损坏的房屋。
沿着小路向南走,树木交错,再走过一道堤坝,就到了大小浦村。
(大小浦村俯瞰图)
大小浦村坐拥在一簇小渔湾里,一路上,随处可见的是成团的渔网,我们看到有不少渔民正在修补他们破损的渔网,还有一些破旧的捕鱼用具零散的堆放在道路两边。
根据我们的采访了解到,大小浦村人最多的时候有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人,由于环境的变迁,到我们进村时只剩十几户人家,其中还有很多搬到了城区里。随着我们不断深入村庄内部,大小浦村那独特的风景也向我们展现了出来,村子只有一条狭窄的主干道,道路两旁的房屋寺庙依山而建。
(寺庙)
独特的风俗文化更让我们加深了对大小浦村的好奇心。我们走到村尾向海处,离码头不远处的地方堆着几摞还没被清理的废墟。我们折回村子的途中,遇到了一对正在织补渔网的渔民夫妇,他们告诉我们:“大小浦村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部分人都搬去了台州椒江区,为数不多留下的人也都是渔民。”
(图为渔民正在修补渔网)
2020年7月25日,我们率先前去参观了台胞文史馆。文史馆里陈列着许多老照片,我们踏上嘎吱作响的木板,窗外的阳光懒懒映照着墙上的相框,黑白的老照片隔开了窗外的喧嚣,只剩下它们自顾自陈说着历史。从让无数大陈人背井离乡的“金刚计划”,到一代又一代垦荒人的勤勉建设,再到大陈岛的未来发展,短短的一个小时,我们却恍若已在这个小岛上度过了半生。在我们参观时,一位年轻的妈妈也在向她的小孩讲述着铭刻在墙上的历史,从墙上到心里,正是“传承”二字中所蕴含的沉甸甸的意义。
“待在大陈岛已经几十年了,见证了大陈岛日新月异。”台胞文史馆的负责人向我们说道,眼角的皱纹满是真诚。因为亲历荒岛变热土,让他对这片土地更加眷恋。
(台胞文史馆的负责人接受我们的采访)
(参观馆内的部分成员)
(图为文史馆内陈列的部分资料)
出了文史馆,就到了蒋经国故居。蒋经国先生虽然曾任职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台湾执政的时间里,进行了“十八项革新”,使得台湾的经济完成了腾飞,并且他非常关心基层民众生活和偏远乡村建设,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值得一提的是,蒋经国先生在苏联留学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而且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独立”。1987年11月他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图为蒋经国先生的故居)
7月25日的最后一站,是前去瞻观矗立在山顶的垦荒纪念碑。
岛屿之巅,垦荒纪念碑巍峨矗立,鼓舞着全国现代化海岛示范区的加快建设……岛上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冰箱、电视机、抽水马桶都有,岛上现在生活不比外面差。”苏招女拧开水龙头,边洗衣服边笑着说。我们拜访了老垦荒队员柳兴发的妻子,我们所见眼前一拧即来的水,是小康生活的小小见证。
1985 年,大陈岛第一盏电灯亮起。
2009 年,35 千伏大陆陆岛联网工程投运,岛上居民用电从此接上了大电网。
2011 年,大陈镇开设了第一家公办幼儿园。
...
登上高山,在垦荒纪念碑前登高临远,俯瞰耸峙在淼淼洪波之中的大陈岛,在这一刻我们仿佛感触到了垦荒队员们那种“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的冲天豪气。
我们采访了驻守在垦荒纪念碑的管理员,他兴奋地朝我们说道:“总投资额 1.7 亿元的大陈岛综合码头项目已经落实了,如果八九月份建成的话,可容纳 1000 吨位船舶停靠呢!”我们被管理员的激动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站在垦荒纪念碑前,沉默着思索,从一片荒芜,到现在蓬勃发展,舰艇、码头的投入,水利供电设施的完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垦荒精神在我们心头永久回荡,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图为小组成员在垦荒纪念碑前的合影)
2020年7月26日,全体成员走进了大陈镇镇政府的大门,热心的工作人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对我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而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他们往往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我们在此向这些默默扎根在海岛上献出青春的工作者们致敬,离开时,远远地望着大陈镇政府门口,建设“小康的大陈 现代化的大陈”红色标语鲜艳夺目。
(图为政府工作人员正在和小组成员交流)
在访谈结束后,动身前往最后一站——浪通门。浪通门位于在岛屿的东北角,滚滚长浪与如屏突兀的屏风山,构成一幅大笔挥就的山海图,旧称“屏山灯影”。
(图为屿风考察团在浪通门附近观景)
从浪通门返回,至此我们已经参观并用相机记录了大陈岛的所有景点,除了秀丽的风光,我们更关注的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个景点都曾有一段动人心弦的历史。
而我们所做的,恰恰就是从这些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垦荒精神,带给了我们极大的触动。把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回头看看自己其实也已经走出了很远。在第一篇微博里信誓旦旦写下要越过远方,也许远方还未可期,但已踏过茫茫往尘。我们都会记得有这么一个夏天,他们已经起航。
文字:谭沁慈、梁宝晴
图片:红色历史成就考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