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保遗黄杨木,雕刻中华魂——浙科院振艺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温调研黄杨木雕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年08月18日 16:44

201485日至810日,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八名大学生前往温州调研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

85日傍晚,实践团正式抵达浙江温州。在火车站集合后,便前往旅店,开始为接下来4天的调研活动做准备。

86日,为了解温州当地对黄杨木雕传承发展状况,浙科院振艺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萌春的带领下参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楼,并和叶院长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访谈共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叶院长就黄杨木雕的由来,其传承所遇到的问题和研究院的主要任务进行阐述,并与团队成员讨论黄杨木雕传承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案。

温州工艺精品在中国工艺展览会上占极重要的地位,而黄杨木雕作为温州工艺精品重要组成部分,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于清代,传承至今,已有七代。但由于雕刻过程枯燥,耗时长,产地资金链连接不上,教育范围狭窄等原因,前来学习传承的人较少,黄杨木雕技艺正处于濒临流失阶段。

针对以上问题,叶院长和团队成员讨论了解决途径。现今,研究院已与温州大学达成协议,自2010年起,温州大学向全省招生共计150人,进行两年的美术基础知识学习以保证当代新生力量的文化水平。两年后聘请研究院合作教授进行带队教学,对其专业雕刻技艺进行进一步指导。其次,研究院多次开展艺术品展览拍卖会,培养工艺美术队伍参加论文比赛,以宣扬黄杨木雕的文化艺术及经济价值。

87日,为了更好的了解与探究黄杨木雕的生产与传承,振艺暑期社会实践团于来到乐清市,对华龙雕刻有限公司和非遗馆进行了参观访问。

上午,实践团首先参观欣赏华龙公司的馆藏展品,后参观参观公司的车间,了解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和制作工序。车间采取手工机械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要经过塑制泥稿、选择材料、出培、修饰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致的作品。在了解黄杨木雕的制作工序之后,实践小分队特地采访了公司董事长叶小泉先生,就生产成本,生产运作方式,销售渠道,市场方向,品牌化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面对面访谈。

叶董事长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当今黄杨木雕有三大收藏方式,第一,体现价值观,作为投资的艺术品收藏,第二,由博物馆收藏以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第三,纯个人爱好作为收藏,而该公司主要以出口日本为主,国内网上销售为辅作为销售渠道。纯手工工艺学校的消失造成中国工艺品技艺濒临流失阶段也让他万分痛惜。又提到“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对新生代给你就业保证,并在地方出台相应产业跟踪政策补助,保证中华瑰宝的传承弘扬,提升黄杨木雕生命力。”访谈结束后,叶董事长表示,他希望当今年轻一代能够重视中国工艺品的发展,因为这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今世界工艺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午,为了深入挖掘当地政府对黄杨木雕的保护情况,团队成员又来到了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非常热情的欢迎团队成员的到来,并对展览馆的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团队成员对黄杨木雕现今保护状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经过这一天的走访,团队成员收获颇丰,在领略黄杨木雕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后,又了解黄杨木雕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发展状况,同时对于如何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杨木雕,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88 日,在了解黄杨木雕的文化之后,为了具体了解温州人民对黄杨木雕的认知,从而为接下来的活动与报告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振艺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温州人流量较大的五马街对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

89日,在走访了黄杨木雕生产工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集分析了温州人民对黄杨木雕的建议后,实践团来到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进行回访答谢,并请接收单位填写《浙江科技学院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反馈表》和《接收单位关于浙江科技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意见反馈表》。当晚例会继续完善调查报告,并确定10日行动计划。

810日,实践团进行临行前的收尾工作。团队分为4小组,以电话和邮件的方式向各走访部门致谢并道别。当日下午实践团正式结束探究活动,返回。

黄杨木雕是中华传统的一大瑰宝,每一个木雕的神韵或是细节都凝聚着大师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经过这次暑期实践,通过实地的走访我们团队不仅对黄杨木雕这一工艺艺术本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对黄杨木雕的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也发现,虽然政府已对这一产业有了一定的重视,但还需要合理的政策来对这一中华传统瑰宝有一个实际性支持。通过这次实践不仅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提升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宣传活动中,我们振艺实践团队共发问卷200份,发布微博微信31条,举办主题座谈会2场,并在乐清日报上刊登了我们团队本次的活动,此外,我们实践团队还利用了新媒体的力量,在乐清黄杨木雕,玩转和山,浙科院和山青年等5个微信平台上转发了我们的活动新闻报道,总的点击量超过了3000。还有在大学生内网,乐清城市网等5个网站转发了我们的实践活动。极大的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加入到了保护黄杨木雕的行列中来,保遗黄杨木,雕刻中华魂,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

浙科院振艺暑期社会实践团

  • 上一篇文章: 碧海蓝天,科学发展——以绿色经济还海洋一片蓝--记浙江蓝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总结
  • 下一篇文章: 惟愿曲终人不散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爱暖空巢”团队台州三联村实践最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