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文创团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与黔东南州扶贫办副主任唐俊、黔东南州文旅局文化生态保护科杨科长举行座谈,介绍国家艺术基金“竹编工艺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探讨设计扶贫路径,共同为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出谋划策。
唐俊主任对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和黔东南州贫困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从2013年开始,杭州开始开展黔东南州对口帮扶工作,当时黔东南州有147万贫困人口。2014年摸底调查,共有120.6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 37%。2018年以来,杭州市对口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断培养致富带头人,孵化各类文创品牌,尽全力在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杨科长对黔东南州非遗情况做了介绍。黔东南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居全国前列,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代表性的有刺绣、银饰、蜡染、雕刻和编织等,省级非遗项目超过三百项。杨科长认为,传统的民族制品虽具有地域特色,但已经与市场脱节,例如一块纯手工制作的绣片,耗时耗力,价格高昂,很难被市场接受。如何通过设计做出符合现代审美并容易销售的民族特色产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浙江科技学院郑林欣教授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竹编工艺文创设计人才培养”从学员构成、项目实施、项目成果等方面作了介绍,分享了各位学员的设计作品。郑林欣教授还介绍了近期与学员杨杜娟合作开设线上培训的情况,针对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线上讲授竹艺编织、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市场销售等方面知识。
介绍完毕后,唐俊主任和杨科长对郑林欣教授的前期工作表示赞许,认为这对黔东南州的设计扶贫工作具有极大启发。通过适当的材料,适当的设计,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制作出能够让老百姓体验的产品,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这种产品易标准化,且附加值高,适合线上线下销售。针对贫困地区的产品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在现有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还得让制作产品的老百姓有利可图,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回报。
未来,学院将在总结“非遗竹编匠人村”陈庄村经验的基础上,为黔东南州贫困地区的发展探索“非遗传承+文创扶贫+乡村振兴”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