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来自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的浙江长兴方言调查与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正式出发赶赴长兴,紧锣密鼓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基于长兴方言的生存现状,预计通过参考不同人群的典型方言个例,结合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参加的国家语保项目的记录过程,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兴地方方言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推而广之,反思当今大学生对方言持有的态度,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提出有利于保护方言的可行性措施,号召更多的大学生记住乡音乡韵,传承中华文明。
与其他社会实践项目不同,浙江长兴方言调查与保护社会实践小分队是学校唯一一个语言类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浙江长兴作为我们的实践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具典型意义的方言生存状况。但是长兴方言有“十里不同音”的特点,不同的镇发音也不尽相同。哪一种才是正宗的长兴方言?什么样的人说出的才是地道的长兴方言?
作为长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原来的雉城镇(现雉城街道)所讲的方言影响力广,适用面积大,理所应当的成为了长兴方言的代表。作为一名合格的发音人,首先应该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长兴方言。作为影响口音的重要因素,环境成为了本次发音人审核的特别关注点。父母配偶情况、出生地点以及成长环境,生活环境、是否有长期外住造成的环境干扰都需要仔细询问。行政区划变迁,为方言发言人的寻找增加了不少的难度。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到合格、合适的发音人。
到达长兴当天下午,我们小分队的指导老师和同学就立刻开始对发音人进行面试。报名信息刊登至今,共有58人向我们报名,审核通过参加面试的共有15人。其中有老年男性6人,老年女性3人,青年男性2人,青年女性4人。根据报名情况和最终进行面试的结果来看,能讲地道的长兴方言的青年男性已经非常稀少了。青年男性发音人的稀缺一方面说明了城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进展巨大,但是另一方面直接反映了方言的断层、断代现象十分严重。方言已经陷入了需要立刻进行保护的困境。
截至10日工作结束,我们确定了老年男性发音人一名,从11日开始进入发音人的纸笔记录工作,同期的其他工作也已顺利展开,揭开了浙江长兴方言调查与保护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实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