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寻归寻归,寻宝而归——浙江科技学院寻归团队探寻嵊州竹编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年07月19日 11:52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712日,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寻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浙江省嵊州市,正式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为期四天的实践过程中,寻归团队走访了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嵊州市越乡工艺竹编厂,深入企业工厂,了解嵊州竹编的具体制作与生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展示嵊州竹编相关介绍、制作嵊州竹编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传相关视频等形式,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嵊州市当地居民以及在校大学生推广宣传嵊州竹编技艺的精湛性、传承的严峻性、宣传的紧迫性。

712日中午,寻归小分队所有队员集合完毕并立刻投入到第一天的实践任务当中去:分散到嵊州市区的各个地方进行本次实践的相关问题的问卷发放,并针对不同群众进行相关访谈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询问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设置了不同的问题。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采访,我们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了嵊州竹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目前竹编传承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嵊州市鹿山广场,队员们将事先制作好的嵊州竹编KT板向过往群众进行了展示与讲解。

第一日的采访调查增强了团队对于嵊州竹编的认识,促进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在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我们与嵊州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保护中心的竺老师为我们做了细致的讲解,从中我们得知了嵊州竹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嵊州竹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艺水平达到顶峰,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竹编的手工艺都在历史的洗礼中渐渐失传。面对着展览馆里栩栩如生的竹编工艺品,竺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已经不单单是工艺品了,更多称得上是艺术品……目前能够做出精细无比的竹编作品的大师大多年事已高,而新一辈里传承人又屈指可数,所以我们面前的这些艺术品真正宝贵的是它的制作技巧。”

在走访嵊州市艺术村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嵊州市越乡工艺竹编厂的刘长泉厂长。刘厂长精神很是饱满,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厂内精品陈列馆的竹编作品。“沧海还珠”、“三阳开泰”……在这些竹编艺术品的背后更多蕴含着的是深厚的文化内涵,预示着祝愿与美好。

刘厂长表示,嵊州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的一大瑰宝,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除了精湛无比的工艺以外,嵊州竹编更是当地“工匠精神”的代名词。

寻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嵊州市大志然工艺竹编厂对嵊州竹编的制作、生产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产品陈列馆吕厂长向我们介绍了一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竹编品。吕厂长介绍说:“这些竹器看着简洁大方,实则耗时耗力,全程人工编织。”









  • 上一篇文章: 铲除邪教土壤,构建无邪家园
  • 下一篇文章: 深入食品企业,调研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