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探一座城 为一盏灯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28日 21:06

灯影摇弋,微弱的光芒通过一个个细小却错落有致的针孔投射出来。几十盏形状大小各异的针刺无骨花灯汇集与一起,仿若宇宙中的星辰大海。它们就这样安静的悬挂于仙居县皤滩古镇的花灯展厅内,等待那些能够懂得它们的人跨越山河大海,来欣赏它的美丽。而灯峰造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就是这其中之一。

(一)探访非遗传人 对接仙居团委

713,全体成员从全省各地来到仙居县,带上了之前准备好的队旗、队服和资料。714,活动正式开始。队员们首先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湘满老师。李老师很高兴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这么关注传统文化。队员们被李老师对花灯的这份执着深深感染。队员们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要做的事情又多了一些。另一边的队员赶赴共青团仙居县委完成对接,希望团委能够对此次活动给予一定的帮助。团委老师听完队员们的来意,表示队员们应该联系仙居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部门并去皤滩镇进行实地考察。

与共青团仙居县委的刘书记合影

(二)参加志愿活动 联络媒体记者

本着传统文化是一家的理念,团队来到仙居残疾人艺术家陈军敏稻秆画展览现场充当志愿者。队员们希望可以借鉴稻秆画发展的经验,运用于保护和开发花灯之中。715日一早,队员们便赶到仙居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过半,仙居县淡竹乡党委书记马敏娅和队员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对团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表示了支持。随后,活动现场的媒体们纷纷鼓励实践团队将实践资料汇集整理,进行投稿。团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鼓励,暗下决心,不辱使命。

与稻秆画艺术家陈军敏亲切交谈

(三)梦里皤滩古镇 大美无骨花灯

初探皤滩,每个队员都被它所震撼,仿佛轮回倒转,时空置换。李湘满老师的爱徒刘红娟女士亲自到古镇门口迎接团队的到来,带队员们穿过蜿蜒石板小路,走进梦里古镇皤滩。皤滩的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它和花灯的故事。屋檐上雕刻着各色的花灯,是古时大户人家的象征。花灯展厅,更是凝聚着几代民间艺人的心血。走完皤滩镇,队员们带着憧憬和心中的疑问,针对一些问题对刘老师进行了采访。刘老师敞开心扉,和队员们吐露了目前无骨花灯发展的难处。与此同时,仙居县电视台对团队参观皤滩古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拍摄。希望向社会传达出大学生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的青春正能量。

在刘红娟女士的带领下参观皤滩古镇

(四)亲手制作花灯 实地参观基地

一张纸片,一根细针,一双巧手,幻化了一盏花灯。来到皤滩的第二天,队员们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汝兰老师讨教起花灯制作的方法并开始亲手操作。王老师说,要想真正把这门手艺学精,需要长年的累积。这也是花灯传承出现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很多年轻人安不下心,花灯传承便出现很大的断层。随后,队员们又采访了王老师的爱徒方秀珍女士。方女士作为新一代的学艺人,希望能够吸收各位前辈的精华,坚持下去。

与省级继承人王汝兰奶奶学做花灯

下午,队员们来到皤滩镇中心小学。皤滩小学也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两个实践基地之一,在它的花灯长廊上详细的介绍了花灯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对未来展望。花灯社团所在教室中挂满了各色各样由同学们制作而成的花灯,虽略显稚气,但花灯社团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之地。也许,一个未来的花灯制作大师将从这间小小的教室走出。

参观针刺无骨花灯实践基地---皤滩小学的花灯长廊

(五)采访职能部门 发放调查问卷

16日清晨,队员们返回仙居县城,来到仙居县文化馆。在馆长助理金霓女士的指导下,队员们辗转来到了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办公室的王世良主任热情的接待了队员们,并且分发了关于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在采访中,队员们着重对花灯商品化这一问题和王主任进行了探讨。王主任表示,政府愿意支持在不破坏花灯的情况下开展合理的商品化行为,并鼓励队员们利用自身所学,将这一想法付诸实际。

下午,团队来到皤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其宣传部长陈慧燕有关皤滩古镇商业化开发的问题进行交谈。公司意识到花灯是整个古镇的文化象征,希望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将花灯元素融入到古镇旅游当中去。随后,团队还和总经理蒋总对有关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事情进行商榷。并且在仙居县街头,发放了关于花灯的调查问卷,在了解民意的同时也为花灯知名度的扩展做出了一份努力。

采访皤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总结实践资料 共话花灯未来

五天的时间,呈现出巨大的信息量需要队员们的分类整理与总结。后期,团队还将运用纪录片和摄影集的方式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花灯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青春共筑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相信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能够很好的将其所学知识和促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脚踏实地的更好成长。

  • 上一篇文章: 探一座城 为一盏灯
  • 下一篇文章: 浙江科技学院“爱暖空巢”暑期社会实践走进台州三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