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以青春之名,行爱心之本——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爱暖空巢”团队台州三联村实践纪实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年08月18日 16:40

720日,“爱暖空巢向日葵小分队的队员们体验了一回三联村老人的真实生活。早上六点,我们准时来到了一户阿婆家,此时她正准备去番薯地里耕作。番薯地在溪的另一侧,要跨过溪流才能到达。年轻的我们和老迈的阿婆走在布满青苔的石头上,路很难走,隔着两代人的我们像是颠倒了年纪,阿婆在这条走了千万遍的路上稳健自如,而我们却更像是老人,谨小慎微地小步挪动才能渡过小溪。劳作的时候,在阿婆熟练又轻松地挥舞着锄头的同时,是我们狼狈地用手拔着地里的杂草,从开始的激情洋溢到后来的疲惫不堪,短短两个小时,我们像是用尽了所有精力。坐在田埂上,头顶的阳光逐渐猛烈,我们看见阿婆的额头沁出无尽的汗水,但眼里尽是欢愉。我们可以想象,田地里还有多少老人孤独的影子,当某天我们老了、累了,我们颤颤巍巍地坐下,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的时光,想必就算每日重复着艰辛,也会无比幸福吧。阿婆,当有一天你不再如从前那般矫健,当你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将汗水与泪水倾注于这片番薯地上,我们多么希望可以保存你快乐时分的笑容,多么希望可以让岁月的时针走得慢一些。

现实让我们思考,当有一天,我们也白发纵生、背脊佝偻,岁月的羁绊变成生活的艰难,不再行动矫健、不再风华正茂,我们曾对世界打开的那扇窗如今紧闭着成为了囚禁自己的孤独地方,时光是否会为我们留下多一点的感伤与悲凉。来到三联村的日子里,我们在体验中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印象里,还有位一头黑发的78岁阿婆略显年轻,她总是笑呵呵的。她对我们说过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不要你们做!",我们对她说的最多的话是"阿婆,我们真的已经吃不下了!"。每一句带着嗔怪的语气里无不透露着她的热情和善意。闲聊之中,她总忍不住拿我们和她自己的孙子、孙女比,比谁高谁矮,谁胖谁瘦。 我想,我们大概是不能够从阿婆手里抢过农活、家务来干,她总是执拗地让我们去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也许是因为顾虑我们作为城里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有的娇生惯养,但从她的话语间感受到更多的是她对我们那种纯粹又质朴的心疼。
我们了解到,阿婆通过每天手工装配塑料夹子来补贴家用,人工费廉价得让人诧异,每斤只有区区七毛钱,这意味着她要通过整日的工作才能换来温饱。过着一锅泡饭吃一天的生活,过着孤身一人的生活,过着没有波澜的生活,她说她很平静,两只狗和一只猫是她最亲密的伴侣,但我们分明看到她眼里对远方期待的微光。

的确,她的生活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简单到她会时不时在家门口张望,望着望着便发起了呆。我们的短短几小时的陪伴,我们寥寥数句的寒暄,都能让这个活在冷清世界里的老人久久地感动。我们不知道还能为她做些什么,我们带去的红枣绿豆最多只能成为暂时缓解她艰难生活的物质保障,而她真正缺失的,是填补她心灵空旷、埋葬她内心荒芜的一把钥匙。三联村里的很多老人亦是如此,他们都在苦苦寻觅着这把丢失的钥匙,这把曾经拥有如今对他们来说却很奢侈的钥匙。而于我们,则想尽力尝试用自己内心的那把钥匙,打开他们孤寂的心门。

  • 上一篇文章: 保遗黄杨木,雕刻中华魂——浙科院振艺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温调研黄杨木雕
  • 下一篇文章: 惟愿曲终人不散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爱暖空巢”团队台州三联村实践最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