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硕彦讲坛第46讲暨习得论坛250期——汉语国际教育形式与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素养与能力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年09月22日 10:58

         920日上午,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朱瑞平教授在图书馆东报告厅作了题为汉语国际教育形式与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同用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和18级全体汉硕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共有三个主题,分别为汉语国际教育形式特点及其对教师的需求、国际汉语教师胜任力模型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

讲座伊始,朱瑞平教授从汉语国际教育形式特点及其对教师的需求出发,分别介绍了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历史,当前汉语教学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以及新举措。他指出,我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与世界新形势的考验下对汉语教学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并以对外汉语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架构为例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汉语教学的新任务,涉及到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以及国家战略;指出汉语教学的新问题,包括教师、教材以及教法上的问题;最后提出汉语教学的新举措,不仅要有国家层面的战略上的重视,保证外派教师、志愿者的数量,还需要定期对各国教师开设培训课程。

在谈到国际汉语教师胜任力模型时,朱瑞平教授从师资人才的类型与层次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国际汉语教师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胜任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他指出,冰山理论中的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埋藏在海面下的冰山如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却很难探知并改变,因此他建议同学们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对态度、价值观与动机的塑造。此外,他还对《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中美标准的对比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朱瑞平教授就如何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一问题给在坐的研究生们一些建议,他指出,汉语国际教育虽然是实践学科,但不能忘记理论的指导,同时无论是在学习或工作中都应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

在问答互动环节,朱瑞平教授就组织管理学生的部分与有关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表示,由于中外的教育文化的差异很大,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管理模式,建议同学们在课下多阅读案例分析的书籍与网页。

这次讲座使同学们认识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史,熟悉了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撰稿人:朱怡

摄影:李知恩

  • 上一篇文章: 青年志愿者服务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学术与文学的“世纪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