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专栏 > 正文
行走潮城海宁 探寻古戏魅影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年08月25日 19:06

81120日,浙江科技学院探影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海宁市进行了以"共筑中国梦 争做精神富有的新青年"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索一条以皮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商业化道路,实现对皮影的传承保护。活动具体包括了走访著名非遗传承基地、拜访国家级传承人、开展皮影保护万人签名活动、参观博物馆、走访知名企业等。整个活动为期十天。

“隔纸说话,影子抒情,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欢呼声与喝彩声中,皮影戏《大闹龙宫》精彩落幕。从幕后走出一位年轻的皮影艺人,她就是师承海宁皮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二男老先生的海宁皮影年轻骨干高娟琴女士。

在盐官景区风情街的皮影戏馆里,这样的皮影表演每天都在上演。

711,浙江科技学院探影实践团前往“潮城”海宁,开展以“共筑中国梦 争做精神富有的新青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一站便是这座古风悠悠的皮影戏馆。

城楼、廊桥、古庙、吊楼……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地隐藏在千年古街的老宅之间。沿着延伸的青石板路往里走,偶有几个穿着长衫、编着长辫的“古人”走过,将时光倒流回“陈阁老“的年代。

队员们找寻的皮影戏馆便坐落其中。

建成于2003年的景区皮影戏馆又称江南民俗风情馆,是海宁唯一一家入选首批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的单位。走进皮影戏馆,首先入耳的便是铿锵的锣鼓声。在大厅里,几名外地游客正端坐地在七八排长条凳上观看皮影戏。再将视线转移到幕布上,身着虎皮、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与四个龙王激战正酣。走进后台,高娟琴女士正用竹签挑着紧贴在幕布上的皮影人。在灯光照射下,色彩绚丽、造型逼真的皮影人物便跃然屏幕之上。队员们在这座由状元宅邸改造的皮影戏馆里参观,大厅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上世纪60年代浙江皮影剧团的旧照,彰显的是海宁皮影辉煌的年代。

在哄作一团的游客们散去后,偌大的大厅里只剩下几条发黑干裂的长条凳,和手捧一杯浓茶,佝偻着身子坐在长凳上乘凉的皮影老艺人苏其雪。对于队员们的来访,苏其雪老人有些欣慰。老人告诉队员们:这是在演《闹龙宫》,也算是我们的经典剧目之一了,2009年的时候,这个戏还参加了电影《叶问前传》的拍摄。在苏其雪老人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戏馆后台,由高娟琴女士指导队员们操纵皮影。队员们手指灵活跃动,小小幕布上,两个皮影人激战正酣,出招、挥棒、躲闪、回击……一招一式,也颇有些皮影艺人的架子。

在与海南皮影首次亲密接触后,探影实践团第二站前往了位于沪杭线斜桥火车站南侧的斜桥中心小学。从大本营陈岸出发,队员们顶着烈日等车、挤车、转车……却没有一句怨言。诗人总说,夏的生机,夏的磅礴。对于队员们来说,闷热的气潮中充斥的无疑就是关于海宁皮影未来的梦,一个个活灵活现,一页页虚虚实实。

在斜桥中心小学郭晓明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皮影教学的教室。郭老师为队员们打开一个古色古香的樟木箱子,里面的皮影个个精镂细刻,彩绘平涂,明艳不可方物。

这便是世界非遗的光彩。

郭老师告诉队员们,斜桥中心小学作为浙江省皮影戏传承教学基地,承担着皮影艺术乡土教育的重任。组建于2000年的斜桥中心小学学生皮影剧团发展至今,已累计培训少儿皮影艺术人才300余名。

正聊着天,斜桥中心小学副校长吴晓华女士从办公室匆匆赶来。吴校长介绍道: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会投入3万多元经费用于更新和添置皮影戏器材、音像材料和教师的再培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学校的皮影戏艺术活动,从2003年起,学校开设了以“皮影戏”为主的每周一课时的乡土艺术校本课程,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皮影戏道具制作和表演。

匆匆告别郭老师与吴校长,探影实践团应海宁皮影艺术团邀请,前往第三站许村观看剧团的“下乡”表演。

在沈凤娟团长的积极配合下,队员们组织观看皮影的当地居民在“探皮影,保非遗,我们在行动!”的横幅上签名留念。或潇洒俊逸,或歪扭稚嫩,许村居民们洋溢着热情的笔迹让队员们保护非遗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

这一晚是收获的夜晚,队员们观看了《龟与鹤》、《水漫金山》与《小花猫钓鱼》等获奖剧目;这一晚更是付出的夜晚,被汗水浸湿的红色队服红得更加鲜艳,被汗水冲刷的年轻脸庞显得更加坚毅。

在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告别剧团演职人员乘车离开许村,身后便是清代海宁人查歧昌在《古盐官曲》中描绘的皮影盛景:“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

第四站,探影实践团前往位于皮革城内的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由于剧团受邀下乡演出,公司正门口摆放着一块“另有活动,今日停演”的告示牌。走进演出厅,不大的场地里几位老艺人正戴着老花镜看报,其中一位便是海宁皮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坤荣老人。在张坤荣老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楼上制作皮影的工作室,并详细地向队员们介绍皮影的制作流程:将阴干压平已显剔透的牛皮,按“为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于丑貌”和生、旦、净、丑角色的设计,进行雕刻;再采取单线平涂的手法绘画,具有江南水乡剪纸艺术朴素鲜明的风格,形象鲜明、极富人情味;人物关节处用线缝接,同时采用头像和躯干分离法,再装订翎管,插上竹签棒,以便于灵活操作,实为全国独有。

海宁皮影剧团由原浙江省皮影剧团老艺人、海宁皮影戏传承人沈圣标先生发起成立的。2006年,剧团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节,《鸡斗》及《闹龙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2008年,剧团被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据沈圣标老先生之女沈凤娟介绍,为皮影事业耕耘一生的沈圣标老先生对皮影戏的热爱已经深到骨髓,时刻掂记着皮影戏。即便是在鼻癌多次复发躺在病床上时,依然不忘一生钟爱的皮影艺术,时刻牵挂着艺术团的表演,牵挂着年轻传承人的成长。江南皮影艺术团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已经在国内外小有名声,各地都慕名前来邀请演出。

沈圣标先始终生活在皮影的世界里,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演绎喜怒哀乐。这一路,走得辛苦,也走得幸福。跋涉没有终点,沈圣标先生永远是皮影世界中最美的一个身影。愿海宁皮影这朵艺术之花永开不谢,让毕生关心、爱护、传承、弘扬海宁皮影戏的沈圣标先生能得到告慰。

匆忙中,队员们竟忘了向沈凤娟团长要一张名片,但手中那份《中国浙江海宁皮影戏》的宣传画页上,剧团各演职人员的形像都赫然在目。

这正是海宁皮影发给队员们的又一张名片。

十天的实践,探影实践团队员们了解到,海宁皮影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年底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宁皮影是江南皮影的典型代表,南宋时期自北方流入后,一直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宁皮影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表演。

海宁皮影有包括国家级传承人张坤荣、王钱松、徐二男等在内的7位老艺人,传帮带着另外5位专职学徒。海宁皮影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先后赴新西兰等地开展文化交流。200612月,海宁皮影戏《鸡斗》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金奖、《闹龙宫》获银奖,2010年《闹龙宫》获第三届金狮奖国际木偶皮影戏比赛铜奖。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经浙江省文化部门调查,浙江省唯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了,我们带着满满的感激和留恋,对这块诚挚的土地和善良淳朴的人民。这次的调研活动让队员们意识到我们也只是冰山的一角,不知道的还有很多,需要认识和学习的也还有很多。人生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过程,我们在乎沿途的风景,也在乎目的地。此次探影之旅让我们对海宁皮影戏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也希望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使海宁皮影戏永葆灿烂辉煌。在当今这样一个弘扬“中国梦”的时代,或许对于我们上一代来讲文化的弘扬也是一个梦,我们新一代有必要要做好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学习,从而将这些渐渐消失的文化继续发扬起来。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更需要建设一个精神家园,而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正是一个通往梦想的途径。在这个有梦的年代,做一个追梦的人,传承中国梦。

郭老师现场教队员们使用皮影

队员们与江南皮影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合影

  • 上一篇文章: 科院喜迎八方学子 志愿服务爱心同行
  • 下一篇文章: 心怀梦想,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