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探访竹林深处,风雨同舟笺行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年07月11日 02:02

富阳县湖源乡,本名“壶源”,以溪为名,后称湖源,一以同音,二寓“五湖四海同一之源”之意。山地广阔,竹林遍布,远在明清时期,便以生产土纸著称。我们“笺行”暑期实践小分队,在经过四十多公里的车程后,终于抵达了本次实践的第二站——湖源。我们将以一座座家庭作坊为单位,开展手工造纸的寻访。找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记录千年传承的文化。

竹林--竹乃富阳土纸之源,文化的传承便从这里开始。纵然台风“尼泊特”在不断逼近,仍然阻挡不了我们“笺行”队伍向新三村三毛坞口的竹林深处前进的脚步,手工造纸的原料都是源自鲜嫩的毛竹,皆是来自大山的馈赠,而勤劳的手工艺人却让竹的芬芳在元书纸上远传二百年之久。

纸影--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走过竹林深处,看到一座座的家庭作坊。新三村颜家桥的当地居民都有自己的作坊,鲜嫩的毛竹经过采摘、裁剪、蒸煮、软化、碾压后,又反复浸泡多次,再由专业的师傅手工抄纸、晒纸,才有了最后的元书纸。

而这其中的讲究又有许多,选材需5月清明后的嫩毛竹,抄纸工艺若没有十年的经验,是无法将纸浆抄成平整的纸张的。而晒纸的工艺,若没有一股巧劲,未干的纸浆必破无疑。元书纸点墨不晕,二百年不霉不腐,怪不得古时皆说“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而如今元书纸也是在作画赠人时才舍得拿出。

人影--谢公笺在,匠心难觅。在寻访家庭作坊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手工造纸传承人周阿姨告诉我们,手工造纸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投入,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且需要很多的技巧,哪怕是老手艺人,到了50岁以后,就很难再继续进行手工造纸。提及他们的孩子,他们皆表态不会让孩子继续手工造纸。手工纸的继承,尤其是元书纸技艺的传承,不由让人感到担忧。

最后,在离别之际,赶上了姗姗来迟的“尼泊特”。一阵风雨,一趟纸行,不过还好赶在来临前完成了拍摄的任务。但是富阳手工纸业的传承,在经过这一次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刷后,只怕也是所剩寥寥,日渐式微。信息笺行,未完待续......







  • 上一篇文章: 校友力量 助我成长 --记外国语/中德学院2016年校友走访实践队活动
  • 下一篇文章: 日暮迟晚处,新晨如沐——黄发垂髫间的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