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人文学院硕彦讲堂第34讲(上) ——汉语语法研究漫谈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年04月12日 13:53

                                                                                                                                                                                                                                                                                                                                                                                                                                                                                                                                                                                                                  4月11日下午15时30分,汉语国际教育论坛第34讲在浙江科技学院政务新媒体研究院学术报告厅(A3-211)举行。暨南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语言学会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邵敬敏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汉语语法研究漫谈》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邵敬敏教授从做人、做学问两个方面娓娓道来,他指出做人要选择四种人生、达到三种境界、践行三大成功因素;做学问要高举“借鉴”“特色”两面大旗,提倡求实意识、创新意识、多元意识;树立现代视野、国际视野、动态视野;学会双向结合研究。邵敬敏教授语言诙谐幽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递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邵敬敏教授要求同学们树立动态意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从历时时态、共时时态、交时时态多角度深层次地去研究、分析语法,努力培养自己的语感。他指出“语言包括语法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一种永远在变化、不断发展、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生命的、开放式的、能够完善的网络系统”。语法研究对普通话和古代汉语的研究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发生的共时语言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如新兴程度副词的产生、结构充足、增添汉语表达新特色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培养语感,提高自己的研究兴趣。



邵敬敏教授强调他特别推崇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说,谈到研究生写论文时一定要博览众家学说,敢于质疑权威,学会发现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学会写综述。阅读文献时要精读、泛读、选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语感,发现新问题,找到重点,深抓不放,创立自己的品牌。邵敬敏通过向同学们展示自己三四十年的研究成果,如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现代汉语教材建设等并要求在座的每一位研究生一定要坐得住,耐寂寞,十年磨一剑,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稳扎稳打,开辟自己的学术园地。

最后一部分,邵敬敏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论文一定要取法其上,立足点要高;二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三是学会细水长流,戒骄戒躁。



邵敬敏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和提问,邵敬敏教授一一回答,耐心而又细致。邵敬敏教授在讲座中的真知灼见令与会的所有师生热血沸腾,意犹未尽。


  • 上一篇文章: 人文学院硕彦讲堂第34讲(下)——问题导向与作文
  • 下一篇文章: 人文学院“梦想课堂”第14讲——PS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