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讲坛第40讲--《论语》的诠释与英译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年06月01日 08:30

2018年5月31日,汉语国际教育讲坛第四十讲在闻理园A3-211如期举行。本期讲堂邀请到著名文化学者、历史学家、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获得者郑培凯教授,以及香港高等教育妇女协会会长、香港城市大学鄢秀博士作了题为《<论语>的诠释与英译》的精彩讲座。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书记叶晗老师担任此次讲座主持,我校人文学院、外语学院广大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叶晗书记为郑培凯教授和鄢秀博士授予客座教授证书。

随后鄢秀博士先就讲座主题——《论语》的历来诠释学与英译版本——作了高度的概括总结。《论语》是中国传统儒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历来传统诠释学对其的解释都未终止,其中以汉学和宋学为最盛。历来也涌现了诸如郑玄、何晏、邢昺、朱熹乃至近代的刘宝楠、杨树达、杨伯峻等大家。然而,正是由于《论语》特殊的文章体制,缺乏对对话语境的明示,历代大家对其的解释都因为语境不同而产生不同注解。这无疑给《论语》的外文翻译带来了更多困难。

鄢秀博士继而以其外语翻译学科深厚的背景,向我们介绍了翻译学中遵循的一些原则,例如,在历来涌现的《论语》英译本中,英译者都会选择在广大纷繁的论语注解中选择一种解释作为其翻译的对照。在场师生都对鄢博士的讲座表示纷纷赞同。



讲座由鄢秀博士推至活跃,郑培凯教授则接过话题,向师生们具体展示了历来最具代表性的五个版本的《论语》英译本,并且以“管仲器小”这一《论语·八佾》中的一小节为例,详细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版本,个中差异也在郑教授风趣的解释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经典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一些选择问题和机遇,启发了师生们的思考。

最后,郑教授还引入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经典的阐释以及李泽厚、钱穆等涉及哲学思想、个人价值判断等内容,向广大师生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涵养和视野,让在场师生大开眼界。



讲座最后,郑教授、鄢博士还耐心解答了一些尚有疑问的师生的提问,师生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新认知。在座的师生都对两位专家的深厚学问致以深深的敬意。至此,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上一篇文章: 木球决赛落下帷幕 生化学子勇夺佳绩
  • 下一篇文章: 人文学院硕彦讲坛第39讲 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