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人文学院硕彦讲坛第39讲 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建设为例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年05月31日 08:33

530日下午,汉语国际教育论坛第39讲在浙江科技学院政务新媒体研究院学术报告厅(A3-211)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外国留学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张艳莉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报告厅座无虚席。为让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一览学院的科研成果、教研精华,王建华教授和叶晗书记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与精心设计,决定成立《博雅书库》,专门收藏学院各系部的教师以及各位校友的著作。伴随着阵阵掌声,张艳莉教授同王建华教授、叶晗书记、赵卫东教授共同举行了揭牌仪式,宣布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博雅书库》成立。随后,王建华教授带头捐赠自己的出版著作,并授予其一号捐赠人的荣誉证书,张艳莉教授也捐赠了上外的学术杂志《学而》来庆贺书库的成立。张艳莉教授对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博雅书库》以丰富学院文化底蕴的做法表示高度的赞赏。



随后,张艳莉教授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建设为例,从汉教学科发展背景、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科发展概况、学科建设成果、课程设置特色、课程改革、反思与展望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深入浅出,使得在座的各位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在学科建设成果的介绍中,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内部刊物《学而》杂志,通过讲述研究生的实习经历,心路历程,采用一帮一带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少些弯路。这种方法深深的触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另外,多种实践平台的特殊培养方式也让在座师生耳目一新。

张艳莉教授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就是一大特色,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上就突出强调外语特色。我院以理工科见长,所以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上要突出自己院校的特点,发挥优势,弥补弱项,查漏补缺。建设有自己院校的汉硕培养特点。



最后张艳莉教授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属性进行分析,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要适应学校特色,重视实践经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播。

张艳莉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互动环节中,为建设好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杨同用教授和俞燕君老师从学生的管理与培养方面分别进行了提问,张艳莉教授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通过张艳莉教授的讲解,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张艳莉教授在讲座中的真知灼见令与会的所有师生热血沸腾,意犹未尽。


  • 上一篇文章: 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讲坛第40讲--《论语》的诠释与英译
  • 下一篇文章: 【足球联赛】尽显团结拼搏,方知英雄本色